电商三巨头策略生变:增速全员放缓,降本才是主旋律?
文|新浪财经 杨雪梅
编辑|韩大鹏
划重点:
1、电商三家的巨头降本财务亮点体现在不同指标中:阿里当前更追求稳大盘、提质量,策略才主营收规模、生变盈利能力、增速用户规模仍占上风;通过对物流、放缓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旋律打造,来增强穿越经济周期、电商抵抗环境风险的巨头降本能力;延续强调农业战略,通过减营销,策略才主重投研发和农业需求可持续增长。生变
2、增速虽然三家营收均保持了增长,放缓但增速明显放缓;三家在活跃用户数上均有所提升,旋律但单季度增长开始放缓。电商电商平台,整体从“流量时代”进入了“留量时代”。
过去的两周,国内电商三巨头、京东、拼多多先后发布了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新一季度财报。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都迎来大涨。尽管持续受到疫情影响,但总体而言,相比较市场预期,三家业绩都较为乐观,降本增效等成效明显。
2022年,3月起各地疫情重燃,尤其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受疫情波及严重,对电商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考验。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在较低预期的市场环境里,电商巨头纷纷开始降本增效,告别高速增长阶段,追求长期稳健的发展方向。
增速全员放缓 更追求质量、稳定、抗风险能力
过去的一个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拼多多营收增长7%、京东营收增长18%,阿里巴巴营收增长9%。整体来看,三家营收虽保持了增长,但增速均下滑明显。其中,京东主要凭借自营品牌优势,仍有两位数的增长,不过增速已降至20%以下;而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增速已经下滑至不到两位数。
阿里自2022财年(2021年4月)以来,营收增速就开始放缓,归于平稳。随着整个行业追求的高增长逻辑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能力建设和价值创造正在成为阿里巴巴新的发展引擎。
拼多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调整发展策略,更加侧重在研发和农业上的投入,希望能够追求一种长时间、高质量的发展。短期内,这种发展方向的调整还看不到效果,增速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三大电商净利润有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有的盈利能力提升,有的仍在亏损。
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本季度阿里净利润同比下降24%,低于市场预期。阿里本季度经营利润相比去年同期也有较大程度的减少,主要由于增加了对淘菜菜、淘宝的投资,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拼多多方面,净利润为42.004亿元,超过市场预期,而上年同期净亏损18.093亿元。从2021年Q2盈利开始,拼多多已连续4个季度盈利。
京东方面,由于对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员工薪酬福利持续投入;支持上海等多地抗疫保供;以及支持合作伙伴减少疫情的影响和让利给消费者,京东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为30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36亿元,亏损同比有所收窄。
从年活跃买家数来看,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家均告别了高速增长时代,进入平稳阶段。
过去一季度,阿里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首次突破10亿,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数为8.819亿,而京东活跃买家数为5.805亿。从但季度净增数量来看,阿里仍处于第一,拼多多净增1300万,高于京东的1000万。
拼多多CEO陈磊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拼多多现在的关注重点还是在于更好地服务现有的8.8亿用户。“随着拼多多一步步走到如今的用户规模,我想大家也不应该期待我们会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
总的来看,电商三巨头如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不可能无限增长,在市场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增速放缓是市场反应的自然结果。
同时,疫情导致消费者对收入信心不足,整体的消费情况比较低迷。根据统计局4月份给出的数据,高客单价商品的消费力不强,即便流量、用户正增长的情况下,4、5月的客单价同比都在下降。
降本增效穿越经济周期
从三份财报来看,降本增效成为当下各互联网公司普遍的生存策略,也是电商公司近一年的主旋律。
过去一季度,阿里整体的费用支出同比下降30%。各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产品开发开支占总营收比例从7%降为5%;销售与营销开支同比降了近20.5亿元;;股权奖励支出降了近49亿元。
对于成本优化,阿里巴巴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集团未来一年会继续做降本增效,首要任务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保证现金流入,控制现金余额。具体为,在业务层面,会存在关停并转的情况,关停一些长期价值不明显的业务;根据业务的不同性质,会出台具体的降本增效目标和要求;在集团层面,对于市场费等成本,会采用相对严格的方法来做具体的控制,现阶段可能会降低某些业务的支出。
拼多多则将营销费用同比下降了14%,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也进一步降低至47%,2021年同期则为59%。但研发费用增长了20%,创下新高。
京东过去几个季度持续保持低利润率运营。本季度,其支出占比最大履约费用及营销开支均有所增加,但研发支出有所下降。从今年3月份开始,京东进一步采取新的成本控制措施,到底会有多大的成效,会在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财务数据中会有所体现,比如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等财务数据。
整体来看,三家电商平台不再追求单一指标的快速增长,转向关注整体业务增长的健康度和可持续性,进入到精细化运营的阶段。
流量博弈仍将持续 竞争趋向修内功
在竞争方面,三家电商平台不再高举高打,逐渐摒弃依靠补贴等粗放的流量型增长方式,而是收缩战线,更加注重修炼内功。
京东过去几年对于物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打造和投入,使其在疫情等不确定大环境下,在穿越经济周期、抵抗环境风险能力方面具有优势,未来这一投入还将继续。
作为起家于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拼多多找到了差异化路线,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重投农业领域,并连续投入百亿利润设立“百亿农研”专项。通过强调农业战略,减营销、重投研发和农产品物流,拼多多在新发展路径上持续深耕。
阿里赚钱能力下滑较为明显,更加注重提升抗风险能力。对于营收规模、盈利能力、用户规模处于上风的阿里来说,更重要的是稳大盘、帮助商家获取增长,在增长趋缓情况下,推动电商以外具有一定增长空间业务的发展,本季度,阿里云业务首次实现年度盈利,以及国际业务等承载了较大的期待。
此外,三家电商平台共同面临来自抖音、快手的竞争。
今年3月,快手电商为加态自建效果,发公告称因第三方电商平台与快手合作协议变更,将于3月1日起切断淘宝、京东联盟商品链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吸引京东、阿里平台上商家入驻,产生一定的分流效果。快手数据显示,一季度快手小店对平台GMV的贡献已达到99%以上。
面对新竞争,电商平台也在不段寻求创新。比如拼多多就在大力加码短视频投入,前段时间已经把短视频放在底部一级入口位置,并引入看视频得现金、金币得方式试图吸引用户和增加留存,不过引流和转化效果尚未被验证。
如何稳住基本盘并持续创新,正是电商三大巨头持续思考得问题。
不过,零售行业多种形态并存的特征,也使得行业竞争会持续下去,流量博弈背后,电商大盘将会更加夯实,趋于多元化发展。
(责任编辑:焦点)
-
转自:贝壳财经11月21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论坛年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针对前期一些房企风险暴露导致逾期交房,我们出台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设交付,并研究设立了鼓 ...[详细]
-
工信部公布第三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小巨人”名单,广东46家企业入选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广州报道 5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公示了关于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第三批第一年),广州晟启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等46家广东企业上榜。专精特新“小 ...[详细]
-
全球建造设备制造巨头CAT.US)首席执行官Jim Umpleby周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认为,随着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市场对关键性矿产的需求将转化为旗下采矿业务的稳健回报率。Ump ...[详细]
-
连续两个月收入下滑,跟受疫情冲击企业停产居民减收有关,应该引起重视,并加大纾困政策,推进个税改革。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869亿元,同比下降9.5%。今年以来,3月-51.3%)和 ...[详细]
-
vivo Pad平板电脑推出“雪青紫”配色,首发价2299元起
IT之家 11 月 22 日消息,在今日晚间的 vivo X90 系列及 Hi-Fi 无线耳机新品发布会上,vivo 还为其平板电脑推出了新配色。vivo Pad 迎来“雪青紫”配色,首发价 2299 ...[详细]
-
5月18日周三,沪深两市在出现大幅反弹之后出现一定的震荡,市场逐步开始从底部回升,市场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回暖。当然,由于影响市场的一些利空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市场反弹的节奏还是一波三折,但是这是健 ...[详细]
-
快递茅、奶茅即将解禁,顶流私募定增今年普遍浮亏,宁泉资产在京山轻机定增赚钱还抄底……
来源:聪明投资者2022年以来,已有28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定增方案,合计计划募资超过38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5%。而接下来的10个工作日将迎来解禁小高潮,将有115家公司的限售股即将解禁,解 ...[详细]
-
“降薪20%”“工资对半发”“只发基础工资”……近期,受到疫情影响,上海、北京等多地开启居家办公模式。一些上海居民在家办公的时间已长达近两个月。对“打工人”而言,在家工作能够免去长距离通勤,节省下来不 ...[详细]
-
多部门:探索支持在转型退出的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基础上发展露营旅游休闲服务
11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印发《》提出,鼓励各地根据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公共营地。在符合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利用各类空间建设公共营地,提升公共营地建设水平和服务品质。鼓励各地用好相关政策,支持经 ...[详细]
-
中新网上海5月18日电 记者 姜煜)上海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企业复工复产、商家复商复市稳步推进,沪上多家银行也发布了营业网点复业公告。中国上海市分行位于金山区和崇明区的支行网点18日恢复对外营业,两家支 ...[详细]